當今社會,若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:“是誰殺的華雄?”,我想90%的人都會說是關羽。
“關羽溫酒斬華雄”誰人不知?誰人不曉?然而真的是如此嗎?未必。
我們熟知的“關羽溫酒斬華雄”出自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《三國演義》。
此橋段出自于第五章:發(fā)矯詔諸鎮(zhèn)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(zhàn)呂布
話說董卓進京,欺壓皇帝,殘害忠良, 惑亂朝綱。對此以袁紹、袁術、曹操等為首的十八路諸侯聯(lián)軍共討董卓。
董卓大驚,不知如何是好。見此,呂布上前說道:“父親勿慮。關外諸侯,布視之如草芥;愿提虎狼之師,盡斬其首,懸于都門?!?/strong>
這是華雄登場了,華雄道:“割雞焉用牛刀?不勞溫侯親往。吾斬眾諸侯首級,如探囊取物耳!”
華雄也確實厲害,先殺鮑忠,再殺祖茂,又殺俞涉,后殺潘鳳,殺的十八路諸侯聞風喪膽,再也不敢應戰(zhàn)。
這時關羽上前道:“小將愿往斬華雄頭,獻于帳下!”曹操見其身長九尺,生的威武,有一股英雄氣,便上前欲敬其一杯熱酒為其壯行。
關羽道:“酒且斟下,某去便來?!?/strong>
關羽上馬出陣,手起刀落,華雄人頭落地,待關羽歸來,酒還是溫的,這便是“關羽溫酒斬華雄”。
這一橋段,主要是烘托關羽的武藝高強。
以上出自于小說,并不是歷史實情,那么華雄究竟是被誰殺死的呢?答案是孫堅。
據(jù)《三國志》記載,初平二年(191年),孫堅出任前鋒,前去討伐董卓,不幸被董卓部將徐榮擊敗,孫堅一路后撤,退至太谷陽人,尋機再戰(zhàn)。
董卓知曉后,派部胡軫率軍五千前去攻打?qū)O堅。胡軫為大督護,呂布為騎督,還有很多小都督,華雄就是其中一個小都督。
胡珍軍圍孫堅于陽人城,但是由于胡珍、呂布等人相互爭功,人心不齊,很快便不戰(zhàn)自亂。孫堅找準機會,趁亂出擊,大敗胡珍軍,斬殺敵都華雄于賬前。
可見,華雄只是董卓軍中一個小都督,并不是什么成名人物。并且,華雄死的也很簡單,自己軍中大亂,敵軍趁機進軍,便把華雄給殺了,甚至華雄都是很可能只是死在孫堅軍隊中的一個小兵手里,都不是被孫堅親手斬殺的。
其實,華雄究竟死于誰的手中都不重要,是關羽也好,是孫堅也罷。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前因后果。
這樣,再當別人問起,“華雄是被誰所殺”?